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Mood# 記 2015 年 4 月

工作這些年,每月五日的發薪日對我來說才是一個月的句點。2015 年 4 月,整個月的生活都忙著變動,部落格積了十來篇的草稿,沒有一篇成文。不過,我的生活遠比文字更精采,像本情節迅速發展的通俗小說。

白熊搬來台北工作,結束兩人的雙城記。我們開始住在同一個城市,重新定義親密感。(4/11 才體會到,看完 A-mei 演唱會一起回家的感覺原來是這樣呀。)四月底,一個偶然的機會促成離職契機,感謝這個朋友的牽線,無論結果如何,我會一直記得這份人情。此外,四月也與姐妹中認識最久且最肥滋滋的那位一起決定了首度的連袂出國旅遊。

身邊的朋友變動也頗多。有位南台灣小姑娘變成頂 C 大肚高壯弟。有人努力尋找那份理想工作(祝你順利)。有人終於離開了讓他情緒爆炸的工作。有人瘋狂撿到小貓。有人在月底火速決定變成我的新室友。有熊重新開始運動。有人變成泡芙。有人分手。。也有朋友永遠離開了我們。

現代生活是條湍急的河,日復一日淘洗我們的稜角。身邊的人哪塊是玉,哪塊是石,時間會告訴你。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Movie# 《驕傲大聯盟》 ("Pride", 2014)



撇開嚴肅的社運話題不談,《驕傲大聯盟》絕對是部優秀的商業電影。對白戲而不謔、劇情調度疏密有致(這點很重要,不然就變無趣的教育性電影)、動人的音樂與場景設計、演員出色的演技都使這兩小時的觀影體驗能滿足任何觀影者的脾胃。

但以上都不是我的重點,我要說的是關於社運裡的一個小觀念。

《驕傲大聯盟》影片背景中的礦工罷工發生於英國柴爾契政權期間。19841985年間,由於英國政府出狠招沒收全國礦工公會的基金,使得各界聲援物資與金錢無法觸及需要幫助的第一線礦工。這個陰險步數間接促成了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s Miners 「同志支持礦工」的形成。社會運動是這樣的,若統治階級試圖以鋪天蓋地的方式消滅異己,受壓迫者總會另闢蹊徑尋求另類可能。正是在這個契機下,「同志支持礦工」排除社群內的雜音並帶著辛苦籌募的資金,從倫敦前往南威爾斯的一個採礦小鎮,向同為受壓迫者的弱勢礦工提供實質協助。

弱勢互相扶持的概念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窒礙難行。礦工固有的陽剛形象完全與當時一般大眾惡意稱作「變態」(pervert)的同志族群大相逕庭。弱勢之間有個無形的階序,在《驕傲大聯盟》裡,礦工即使受盡政府欺凌且即將彈盡援絕,仍舊認為自己在道德位階上高同志一截而不願接受幫助。整部影片不時以嘲諷及寫實的多樣歷史詮釋角度,呈現雙方交鋒乃至合盟時所呈現的種種歧視與偏見。我非常喜歡片中來自南威爾斯的村莊代表在同志酒吧中的感謝詞:抗爭是一時的,盟友情誼方能長久。

焦點從英國轉回台灣本地社運。社運結盟的概念一直是台灣同志運動者念茲在茲的理想與行動方針。然而,社運弱勢團體間的污名階序顯然是我們必須處理的重要問題。舉個明顯的例子,參與台灣同志遊行(2003年迄今已舉辦12屆)的多元團體陣容與遊行主軸每年都會激起各界辯論與撻伐。不了解社運如何透過結盟發揮最大功效的人,可能會抱怨為什麼同志要跟性工作者、娛樂性用藥者、愛滋感染者、跨性別、扮裝癖、工運團體、外籍移工、BDSM等族群扯上關係。面對這個週而復始且煩不勝煩的問題,與其掉書袋教育社群內部,不如透過《驕傲大聯盟》這部電影上一門感人且深刻的社運初級課程。

文末,我要推薦一下片中感人的插曲 Bread and Roses,這是源自 1912 年美國麻州紡織工人罷工的工運指標性歌曲。每段弱勢抗爭的歷史總會留下這麼幾首歌曲,每逢音樂奏起,彷彿就能讓人神遊過往。

Richard's Review: 80/100



電影預告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Music# "Everyday Robots" by Damon Albarn (2014)



認識 Blur 與 Damon Albarn 是在 1997 年的高一。班上有個很喜歡 Blur 的女生,只要一講到他們就神采飛揚,藉由她的引介,我開始認識這個以 Song 2 風行全球的 Brit-pop 樂團。我心中最愛的 Blur 專輯應該還是 Parklife,那時我竟然還在音樂課上唱 To The End,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非常不知羞恥呀。

過了 17 年,經過滿是狂暴青春印記的 Blur 以及實驗性質濃厚的虛擬樂團 Gorrilaz 後,Damon Albarn 終於在 2014 年單飛發行 Everyday Robots 這張備受讚譽的專輯。

Everyday Robots 這首 title track 借用 Lord Buckley 1960 年一段叫嚷式的吟唱(They didn't know where they was going, but they knew where they was, wasn't?)展開對於當代社會的觀察。首段歌詞是這樣寫的:

We are everyday robots on our phones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home
Looking like standing stones
Out there on our own

我們是用著手機的日常機器人
在回家的路上
看來像是站立的石頭
獨自在這兒




我同時也是 Thom Yorke 與 Radiohead 的樂迷,聽完這首歌時,我不禁把這首歌與 Thom Yorke 對於現代社會的疏離感相連接,甚至認為某種程度上 Damon Albarn 其實沒有寫出任何新意。不過,Damon 音色中透露出的溫暖以及在中低音的少許多摩擦音響賦與「都會疏離」嶄新的距離感。如果說 Thom Yorke 置身人世之外,Damon 則是採取入世的路徑,親身感受世界的冷漠與疏離。曲末優雅(並憂鬱)的弦樂配置混合著輕巧的電子音樂點出此曲對於現世的批評,以及,相對較多的關懷。這張專輯湧現的大量抒情曲式,為樂迷揭示 Damon Albarn 更為私人、頹廢、憂鬱、沉靜的面向,這是早期 Blur 專輯中聽不到的一環(或許 Thinktank 之後略能窺見一二,但Blur之後就處在冬眠狀態了)。


儘管我同意各家樂評偏好的 You & Me 以及 Hollow Ponds(Guardian 則是大推 Hostiles)都是不可多得的抒情傑作,我最喜歡的則是專輯中的 Photographs (You Are Taking Now) 。開頭的清唱完美呈現Damon的中高音共鳴,曲間有意插入低傳真錄製的口白,進入主歌後持續未間斷的電子鼓聲營造出冷冽的空間感一氣呵成,是我最推薦的作品。

送走 2014 年 Damon Albarn 的傑出個人大碟後,Blur 也將在 2015 年推出睽違12年的錄音室專輯,從首波單曲 Go Out 來看,Blur 依舊是 Blur,喜歡 Damon Albarn 大叔憂鬱特質的樂迷可要多等等了。

Richard's Review: 82/100